纪念赵松庭诞辰100周年
2024年9月30日,是江南笛王赵松庭诞辰100周年的日子,谨以此文深切缅怀赵松庭先生!
点击视频号查看详情
赵松庭·人物生平
赵松庭从事笛子艺术工作六十年,被公认为中国笛子的代表人物之一,浙派笛子艺术的创始人,并被誉为“江南笛王”。以下是他的人物生平:赵松庭九岁习笛,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及小学音乐教师。赵松庭13岁就能吹奏婺剧的许多曲调。16岁担任婺剧乐队中的首席“正吹”。除了吹笛外,他同时学会了演奏唢呐、先锋(长号)、板胡、徽胡,完成了婺剧著名套曲《花头台》的全套演奏。赵松庭17岁拜地方艺人叶小苟为师,学吹许多民间戏曲曲调。初中毕业后,他考入锦堂师范。1947年,又考入法学院读法律。1949年,赵松庭考入部队文工团,随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6年,赵松庭进入浙江省民间歌舞团,加入中国音乐家协会,并应邀到上海音乐学院兼课。他创作改编了《早晨》《三五七》等数十首笛子曲,录制了《早晨》《和平鸽》《牧羊歌》等唱片,出版了《赵松庭的笛子》一书。同年,周恩来总理还曾经邀请赵松庭和马连良、周小燕、黄虹、傅聪等几位文艺界知名人士到他家作客。席间,赵松庭为总理演奏《早晨》,他以极长的气息与快速指法相结合的技法,塑造出腾空飞翔、流利华彩的音乐形象,总理指名要他参加中国青年艺术家代表团去访问西欧。1957年,赵松庭被选送到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可是,从莫斯科回来,他被加上“笛子指挥党”的罪名,被错划为“右派”,送到农村劳动。劳动之余,赵松庭每天坚持练笛,并写出了《欢乐的山谷》《婺江风光》等名曲。这不由得使人联想起司马迁的名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1962年,在周总理及省委有关领导同志的关怀下,赵松庭回到了浙江歌舞团。1964年,赵松庭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用自己发明的“排笛”演奏了《婺江风光》《采茶忙》《荫中鸟》等乐曲,得到了许多音乐家、文艺家的高度评价。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赵松庭便被剥夺了上台演奏的权利,他大部分时间从事笛子制作和乐器声学的研究。在整个“文革”期间,他制作了将近2000支笛子,同时在理论上解决了横笛频率的计算问题。1972年,他根据这项成果,写了《横笛频率计算与应用》一文,发表在《乐器科技》上。1973年,赵松庭调回“浙歌”后不久又被打成了右倾翻案分子,从事看门、扫地、烧开水的工作。在从事繁重纷杂体力劳动的同时,他着意培养了一代“浙派”青年演奏家,如詹永明、张维良、杜如松、戴亚等。1976年,赵松庭调到浙江省艺术学校任教。1980年后,赵松庭相继在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并先后奔赴天津、武汉、济南、南京、成都、重庆、内蒙古及港、澳、台、东南亚等地讲学。1982年,赵松庭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之邀举办讲座,播讲了《竹笛演奏技巧》。2001年,病逝于杭州,安葬于杭州钱江陵园。
纪念赵松庭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杭州钱江陵园)
纪念赵松庭诞辰100周年祭拜追思活动(杭州钱江陵园)
2024年4月7日,在杭州钱江陵园率先举办了纪念赵松庭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和相关祭拜追思活动。随后,赵松庭的学生及后辈们在全国各地相继举办了多场纪念赵松庭百年诞辰的活动。近期,“纪念赵松庭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将于10月12日/13日在北京举行,包括“松庭流芳”竹笛名家名曲音乐活动;出版《一代宗师 —— 赵松庭笛子艺术全集》活动;赵松庭笛派艺术研讨会活动等。
星光点点 名人荟萃杭州钱江陵园内名人荟萃,先贤康有为、江南笛王赵松庭、浙派古琴第一人徐匡华、著名将领谭天哲、著名画家宋忠元等先后长眠于此。同时,杭州钱江陵园还建有红军苑和老干部苑区,安葬着30余位老红军和7000余位离、退休老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