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动态

钱江陵园王一成:用生命谱写平凡

2018-10-11 09:51:23 钱江陵园 604

钱江陵园

王一成

1957年—2017年

1982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兽医专业,一直从事畜禽传染病防治技术研究工作,侧重于规模猪场疫病防控技术研究,曾赴美国和澳大利亚留学进修和合作研究多年。

曾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兽医研究室主任、博士后工作站导师、南京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浙江省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长、浙江省免疫学会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传染病学分会理事。先后主持和参加省、部、国家等科技项目20多项,获各级科技成果8项,发表论文40余篇。 2017年9月12日,王一成因癌症去世。

大师级的“屠夫”

1982年,王一成从浙江农业大学毕业后,就来到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1988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澳大利亚学习。1997年,王一成又赴美国学习。其“冠状病毒RNA转录机理的研究”等研究成果两次在国际顶尖病毒学杂志上发表。共事多年的同事认为,当年以王一成的科研水平完全可以在国外的高校科研机构留任。但是王一成依旧选择回国,并为浙江省农科院的动物分子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90年代末,浙江省生猪规模养殖迅速发展,猪病防治成了影响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然而生产一线的猪病临床诊断人才奇缺。考虑到浙江畜牧业一线形势,长期从事基础科研的王一成决定,走出实验室,奔赴“生产的主战场”。


多年来,王一成服务过1000多家规模养殖场,亲手解剖病死猪上万头,化验标本5万余项(次),检测血清抗体40万项(次),多次遏制了可能造成重大疫情的动物疫病扩散。

“浙江猪病诊断第一人”

常年接地气、联系生产的王一成最终“集大成”,王一成成为公认的“浙江猪病防治第一人”。


他是浙江养猪场的“活地图”、猪病防疫实验的“数据库”,他将国外先进的基因工程疫苗应用到防治猪病上,在抗猪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疫苗、重组猪干扰素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他主持浙江省重大、重点课题20项,发表论文100多篇,9项成果获省、部级奖。职业生涯的下半场,王一成大多时间留在了在猪场、实验室里。他是热爱生活的文雅书生,却一头扎进病死猪堆,化身养猪户的“守护神”。


科研圈里的人都明白,做基础研究更有机会发文章,更容易出名。但王一成嘴边常常挂着这样一句话:“人人都做基础研究,不懂技术的农民怎么办?”由此,王一成拿起的“解剖刀”,再也没放下。


平凡中的伟大

在浙江的养猪圈里,说起王一成没有不竖大拇指的。最让所有养殖户感恩的是,王一成到基层做临床,没收过养殖户一分钱,没拿过养猪户一件礼物,更没吃过养殖户一次宴请。


他是畜牧兽医所第一个拥有私家车的人,但他买车是为了更方便的跑基层。数十年来,王一成“私车公用”,驱车60多万公里,从不报销过路费、汽油费;给养殖户服务,他个人加班加点、风尘仆仆,却坚持免费出诊;课题组内分配奖金,他坚持只拿平均数。只凭“冠状病毒RNA转录机理的研究”这一成果,王一成拿到博士学位毫无问题,但他说:“我要那个干嘛?”


王一成不仅淡泊名利,还将技术、经验传授给同行,让这项技术应用到家禽、兔、牛等疾病检测。每个星期,他都与实验室课题组人员开例会,传播分子生物学技术,让队伍和学术思想后继有人。

在被确诊患有胃癌后的一个月里,他写完了所有在研课题的结题报告,把实验室里正在进行的实验数据做了记录,把未尽事宜交待给课题组的成员,给一直做技术指导的养殖户制定好后续的方案,直到病情恶化到无法吃饭,他才向单位请假,告知家人。



关于王一成先生的新闻报道

“他是海归,本可留在国外,豪宅名车,锦衣玉食,过富足安逸的生活,但他选择了回国,因为浙江畜牧人才欠缺;他本可从事基础研究,写论文,出专著,成大师,但他选择了一线,因为猪农需要他;他也可选择走穴拿红包、兼职拿顾问费、出诊拿药品回扣先富起来,但他不愿玷污高洁的灵魂,不求索取。”


同为海归学者的遗传学专家朱英敬重王一成“不图回报,甘做中国科技‘店小二’”的精神。朱英表示,海外学成之时,是报效祖国之日,我们要担负起王老师未尽的使命,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中。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网友评价:王一成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为加快实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目标,为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共同家园,贡献了自己全部的心力,是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的典范。